首屆海洋極端氣候國際研討會:加強生命安全、減少海上極端氣候造成的破壞
國際海事組織和世界氣象組織主辦的首屆海洋極端氣候專題國際研討會今天在國際海事組織倫敦總部舉行。本次會議致力於加強海上生命安全、減少環境破壞以及極端海洋氣候對經濟造成的破壞。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極端氣候條件每年導致數千人葬身大海,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商品遭到損失。在海上環境中,任何大小的船隻都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大風、大浪、大霧、雷暴、海冰等極端氣候使海上運輸成為高風險行業。
海洋為全球經濟提供了一條永續的交通運輸路線,“藍色經濟”的市值約為每年3至6萬億美元,占世界貿易額的70%。運輸事故會危及船上的生命和貨物,也可能造成環境災難。此外,每年通過輪渡運送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而遊輪每年接待的乘客達2680萬人。目前,各國政府和國際機構正在呼籲採取行動,以改善對極端海洋氣候的預報和預警能力。1912年的鐵達尼號沉船慘案讓《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Safety of Life at Sea)應運而生,確定了海上人命和船舶安全標準,並為其會員國提供每日最新的遠洋海上安全資訊,以供海上船隻決策。
此次研討會成果包括:討論海洋、航運和其他相關海洋社區如何合作以優化和改善價值鏈——從海洋觀測到預報、產品和服務,以最大程度減少不利氣候對船隻和海上財產的風險;思考這些產品和服務如何説明決策,並有效地交付給工業、航運、貨運和客運公司等終端使用者,説明其進行越洋航線規劃、避免氣候影響和應對環境緊急情況;更好地瞭解海洋資訊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間存在的機遇與挑戰;通過永續發展目標(SDG)和《仙台減少災害風險框架》向世界各國提供援助,以回應國際目標;對“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國際十年(2021-2030)” 做出貢獻。
資源來源:聯合國新聞
https://news.un.org/zh/story/2019/10/104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