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沼液沼渣集運車輛生力軍 臺南作伙幫忙糞尿再利用
環保署109年補助臺南市政府購置沼液沼渣…

環保署推動本土化友善環境的新興廢(污)水處理技術-廢水變黃金
環保署為協助解決中小型產業重金屬、氨氮、染整、洗車廢水及醫院廢水新興污染物現行廢水處理技術之瓶頸,與國內大專學校合作研發推動低污染(Low…

重現新盛綠川榮景,達成全流域整治里程碑
新盛綠川水岸風華再現!環保署補助臺中…

室內空品自主管理標章六月上路 共同維護敏感族群健康
各界關心幼兒園、產後護理之家、托嬰中…

環保署建置多元廚餘處理管道同時兼顧養豬產業需求, 全力杜絕廚餘成為染病風險
環保署積極建置多元廚餘處理管道,除了…

推動海洋廢棄物循環利用 環保署發布「海洋廢棄物循環產品標章推動作業要點」
海洋廢棄物議題近年受國際關注,環保署於109年辦理「海洋廢棄物高質化循環利用示範推廣計畫」,與地方環保機關、民間團體、產業界及認驗證機構合作,完成確認來源屬於海洋環境、文件紀錄可追溯之海洋廢棄物循環產品驗證示範。為系統性、有效率推行海洋廢棄物循環利用,在海廢寶特瓶收集與循環產品「潯寶衣」製作之同時,著手研擬法令規範,並完成多次研商會議,今發布「海洋廢棄物循環產品標章推動作業要點」,以明確海洋廢棄物循環產品驗證機制及標示規範。
環保署表示,109年示範計畫挑戰以最高品質要求的再生利用技術所生產的衣料為試驗目標,完成原料含量達96%海廢寶特瓶,4%彈性紗製成的「潯寶衣」,足見海洋廢棄物循環再製成產品,其技術可行性高、相關產業供應鏈完整綿密,具備邀集不同行業共同擴大推廣之潛力。
本要點共16點,明定海洋廢棄物循環產品之申請、審查與管理事項,申請文件以驗證機構出具之查證聲明及查證報告為主要項目,以認確廢棄物來源為海岸或海洋環境。符合本要點規定並經審查通過者,將授予標章使用權。海洋廢棄物循環產品標章之圖樣已向智慧財產局申請註冊為證明標章,以波浪代表象徵海洋,以海洋廢棄物中具代表性之廢寶特瓶為象徵,既是廢棄物亦可回收後再生製成產品,圓弧形波浪將寶特瓶托起形成一個永續循環。
環保署表示,近年有多種海洋廢棄物相關標章,均由企業或NGO發展而成;本標章之特色,將會是國際間第一個由政府機關支持,具有嚴謹驗證程序規章之海洋廢棄物循環產品標章。海洋廢棄物循環產品標章設定之驗證機構僅須具備同時符合ISO…

挑對綠色商品 辦公居家更節能 環保署教您妙招共創簡單綠生活
為超前部署永續發展的下一個十年,環保…

政府作夥反空污 積極執行各項改善措施
針對環保團體今(4)日「高雄反空污遊行」的訴求,環保署表示在反空污的議題上,環保署及相關部會與民眾的立場一致,而且早就與經濟部完成台電、中鋼等國營事業空污減量盤點,並透過定期追蹤持續督促改善。至於民眾關心的空污應變門檻也已經納為修法重點。環保署強調,環團反映的之各項訴求,政府都已經落實執行。
環保署表示,經空污減量盤點後,興達電廠不但持續進行改善,其排放量也從105年的2萬3百餘公噸,降至109年的8千餘公噸,減量達57%;至於4部燃煤機組預計從112年起逐一除役。中鋼公司的濕式煉焦爐改善工程已於109年4月啟動,預計114年完成。另外煤礦室內化工程已分兩期執行,將先後於110年及112年完成,現在起至115年預計每年可再減少粒狀物77.9公噸、硫氧化物954公噸及氮氧化物56公噸。
在推動減碳工作上,我國已制定六大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並核定各地方政府提出「溫室氣體管制執行方案」;而國內發電業109年燃煤總用量約為2,842.6萬公噸,已較108年減少102.3萬公噸(約減少3.4%),顯示國內逐步減少依賴煤炭作為發電燃料。同時近3年本署與中南部縣市政府推動固定源減少空氣污染排放量近3萬5千公噸、淘汰老舊大型柴油車約2萬7,314輛(約全國汰換量63%)下,使中南部PM2.5改善超過4成;其中,雲嘉南PM2.5由102年31.8μg/m3降為109年19.0μg/m3、高屏PM2.5由102年26.2μg/m3降為109年15.6μg/m3,降幅均約40%。最後在空品不良應變門檻部分,環保署也已經著手修法就啟動門檻進行檢討修正。
環保署強調,透過各項空污防制策略、空污防制行動方案等,我國空氣品質已開始大幅改善,109年起再推動「空氣污染防制方案…

環保署辦理碳定價研究成果工作坊 臺英專家齊聚意見交流
環保署與英國在台辦事處共同合作,委由國際知名氣候政策研究智庫—倫敦政經學院完成「臺灣碳定價之選項」研究報告,於3月26日在中國文化大學大新館舉辦工作坊,邀集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蕭代基、臺大農經系教授吳珮瑛、清大科法所教授范建得及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就本研究報告成果分享交流,並與倫敦政經學院資深政策研究員Josh…

全民響應綠色飲食,每人廚餘量日減4成
環保署表示,依據最新統計資料顯示,109年垃圾性質分析中廚餘類含量為21.78%,為近10年來最低占比,每人每日廚餘產生量由100年0.25公斤下降到109年0.14公斤,每人每日減少約4成廚餘產生量,展現國人綠色飲食習慣的養成及惜食推廣的成效。
環保署統計全國廚餘回收量,109年平均每日回收1,447公噸,相較於108年每日回收1,365公噸,已成長6%。近年環保署為了提升廚餘回收後之去化量能,已投入13餘億元經費補助各地設置廚餘破碎脫水、高效堆肥設施、既有堆肥場效能提升及集運車輛等,此外,也積極推動廚餘生質能源廠之設置,目前已有臺中市、桃園市、臺北市、新北市及高雄市等5個地方政府營運、興建或規劃辦理;其中臺中市外埔綠能生態園區第一期(80噸/日)已於108年7月9日正式營運,並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