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臺灣 ~完成鄉鎮氣象站網
歷時14年,投入新臺幣近2億9千萬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以下簡稱氣象局)終於在109年建置完成全臺鄉鎮自動氣象站網,汰換及增設共計576座自動觀測站(雨量站139座,氣象站437座),使得全臺觀測站平均設置密度由原來的10公里加密至8公里,更有效地發揮監測與蒐集鄉鎮尺度的天氣觀測資料之綜效。
氣象局說明,臺灣地形複雜陡峻、河川短促,經常因豪雨而引發洪水、土石流、坍方等災害。為有效掌握中小尺度劇烈天氣引發的災害,該局自74年起逐步編列預算以建置全國雨量自動觀測站網,結合無線電通訊及電腦硬軟體資訊科技,建立1套24小時監控全臺氣象資料的系統,至94年已建置計376座自動觀測站(雨量站257座,氣象站119座);復於95至109年間,分區逐步汰換老舊設備與增設自動觀測站,同時配合鄉鎮尺度預報技術的發展,將原僅以觀測雨量為主的雨量站,逐步升級為以溫、濕、氣壓及風速觀測為主的多用途氣象站,平均測站密度加密至8公里,使得我國自動觀測網之基礎氣象觀測設施更加完善,所蒐集之觀測資料,不僅可提升該局在天氣監測與預報作業方面之效能,對於例如花東縱谷高溫,新北、宜蘭及屏東山區雨量及恆春半島落山風等,受地形影響地區的天氣變化,可以更精確的掌控,適時對颱風及地形性豪雨等災害性天氣發出警特報,提供相關單位做為防救災應變決策有效參據,此外尚可提供該局及學術單位進行科學和技術研發之用,以持續提升預報準確率,減少災害損失,讓社會大眾能生活得更安心!
氣象局進一步表示,該自動氣象站網雖然已建置完成,惟其中有許多觀測站位於交通不便或地形崎嶇之處,為維護站網觀測資料之品質及穩定傳輸,仍需投入一定的資源,該局將持續運用新的觀測及通訊科技,提供方便、即時、精確的天氣監測資訊,充分支援防災、減災及跨領域的應用,以滿足社會大眾的殷切需求!
資料來源:交通部,2021年7月20日